根據《自然評論 – 內分泌學》期刊指出,民眾待在家缺乏身體活動量,可能中斷骨鬆治療,導致骨折機率增加,尤其老年人的影響最大。
疫情中斷骨鬆治療讓病況惡化
根據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統計調查顯示,65 歲以上老人約有 30%-50 %曾在 1 年內發生過跌倒事件,其中更有三分之一的老年人曾於家中跌倒。國內專家擔心疫情期間門診減少,骨折的患者未能得到妥善的治療導致骨折高復發率。
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黃兆山理事長分享:「一位 70 歲有骨鬆的阿嬤,曾經腰椎骨折就醫穩定藥物治療,但疫情關係中斷治療長達 8-9 個月,沒想到回診時竟是腰椎再度骨折。」
新冠疫情為全球帶來劇烈影響,也對骨鬆的治療造成影響,根據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調查研究指出,疫情降低了民眾回診的意願,間接影響到骨鬆的診斷與治療,骨鬆患者將有更高的機會暴露於骨折風險中。
減少戶外活動讓肌肉量下降
在疫情下「骨折風險」也翻倍成長,關鍵有兩大問題點,第一民眾也減少戶外活動與運動機會,造成骨質密度和肌肉量下降。第二、因擔心頻繁進出醫院可能增加感染新冠肺炎風險,延誤、甚至自行中斷骨質疏鬆症的藥物治療。
此外,根據美國國家衛生院的研究顯示,疫情期間人們因彎腰、坐下等日常活動而跌倒受傷的機率為疫情前的 2 倍,其中因骨折於 30 日內死亡的人數比例竟也翻倍成長,由 4%上升至 9 %。
黃兆山提到:「骨鬆本身不會增加新冠感染或併發症的風險,醫院相關防疫規範非常嚴謹,千萬不要因為疫情而自行停藥或中斷回診,若因疫情中斷治療而導致疾病惡化反而得不償失,建議與主治醫師詢問及討論,持續治療,避免更多因骨鬆造成的風險出現。」
治療中斷超過6個月等同於未用藥
疫情受限下該怎麼處理骨鬆的問題?除了患者可透過視訊門診方式治療,持續接受藥物治療也很重要,黃兆山坦言:「骨鬆藥物需使用一年以上才可見到降低骨折的效果,若中斷治療超過 6 個月,骨密度會逐漸恢復到未治療時期,骨鬆導致骨折的機率與未用藥的患者沒有差別。」
骨鬆是常見卻鮮少人注意的隱形殺手,多無明顯症狀,除了留意自身是否有駝背、變矮或下背疼痛等症狀外,最好的方式就是定期至醫院進行骨密度檢查。根據檢測的 T 值若在-1 與-2.5 之間,表示骨質正在逐漸流失、骨密度已變低,若 T 值低於-2.5 就可確診為骨質疏鬆症,建議 50 歲以上的民眾每年都需進行檢測。
若使用適當的骨鬆藥物治療,死亡風險可大幅下降 3 成,有規律使用的患者甚至可以下降 7 成以上,在疫情期間除了注意傳染疾病以外,本身既有的疾病問題也不能同時疏忽。
文、圖/王芊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