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內科系巴金森氏病中心主任張永義】
巴金森氏症是一種不可逆的神經退化疾病,好發年齡一般在50歲以上,且發病率會隨著年紀逐年增長,這類病人隨著病程發展,會逐漸無法自理生活,需要照護者的高度陪伴。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內科系巴金森氏病中心張永義主任表示,巴金森氏症是病人、照護者及醫師的長期抗戰,因病程可長達10幾年以上,每一個個案從早期診斷、治療到與照護者的溝通都需不同的處理方式,他強調,不能只是以「病人」為主的治療,而需擴及到身旁親人(照顧者)的身心狀況,以「人」為中心的治療極為重要。
出現「這些」症狀小心! 恐是巴金森氏症的早期症狀
巴金森氏症至今真正治病的原因不明,隨著老化,基因、家族性或環境因素等都有影響,因大腦很重要的一個甲型突觸核蛋質(α-synuclein)產生變性,造成神經細胞退化與腦內「多巴胺」之神經傳導物質製造減少,引起運動功能異常。張永義主任表示,產生典型病徵(如:僵硬、顫抖、動作緩慢、行動不穩等)後確診的病人,其腦內多巴胺細胞已經比正常人減少60~70%;但若之前有出現非動作障礙早期症狀,如:憂鬱症、便秘、嗅覺異常、睡到一半突然大吼大叫等異常行為,經研究發現,他們的多巴胺細胞也比正常人減少40%。因此若能提早發現這些病人,便可及早接受適合的治療。
注意藥效波動 一旦出現及早調整藥物
雖然目前尚未無法根治巴金森氏症,但可透過藥物或腦深層刺激手術治療,延緩病程的發展,爭取病人時間。主要治療方式以藥物「左多巴(Levodopa)加上DDC(dopa-decarboxylase)抑制劑」為主,張永義主任表示,年輕的病人會建議先服用非左多巴類藥物,年長的病人就建議服用左多巴藥物,而長期服用左多巴的病人,之後可能出現藥效波動,無法控制的不自主運動障礙(異動症),甚至發生難以預測之「開-關現象(on-off)」;他再進一步說到,嚴重的病人甚至會不自主舞動,導致體重減輕、全身冒汗,一天需換上七八件的內衣褲!
不用怕!搭配運動 積極治療維持生活品質
張永義主任表示,病人在治療2-3年後開始產生藥效波動現象,可加上COMT 抑制劑與MAO-B 抑制劑,抑制左多巴在周邊代謝及轉換成其他不具活性物質,加強左多巴的作用,對產生藥效波動的病人有所幫助。張永義主任強調,及早注意藥效波動,及早調整藥物!他補充,也會加開「運動處方」給病人,搭配有氧運動,如慢跑、游泳、騎腳踏車等,他分享一位本身發病17年的陳大哥,僅做藥物治療且積極運動,十幾年來,服用的藥物比其他病人低一半以上,至今偶爾騎腳踏車、參與社團,因此運動能夠有效減緩藥物波動,有益巴金森氏症的病情穩定。